对露天电影的着迷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那时每当看见放电影的带着发电机、放映机进村就有一种特兴奋的感觉,我和村子里的许多小伙伴一样,会守着大人们在禾坪边上埋上两根大树,然后看着银幕高高地挂起来。放露天电影的发动机散发的汽油味很好闻,它就象一种兴奋济激发着我们的情绪。由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和感受,我至今还很喜欢闻汽油味,也从不晕车。看电影不光是小孩的节日,大人们也是非常的高兴,他们往往很早就会安排子女搬好长短凳占据最好的位置,然后做好晚饭,一家子早早的吃完饭就到放映场等候。电影开始时,场内呼亲唤友声不绝于耳。记忆中,大凡露天电影都是先由村干部或请放电影的主人来个开场白,说明放电影的原因、或安排村上的相关工作,再告诉观众当晚将放什么片子。然后是放一两场科教片、记录片,我们俗称这类片子为加映片。看加映片也很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这时开始,大家的目光基本上就不会离开银幕了。加映片结束后一般是放两部正片。露天电影场的观众很多,除了来自本村的村民外,往往方圆六七里路远的人都赶来看电影。
露天电影放什么片子其实在到村子里来放映前十多天,大家就知道了,甚至很多年轻人早就到他处先睹为快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往往就是这样。我去外地看露天电影,最远的走了10里路,同一部片子看得最多的有五场之多。男孩子最爱看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斗片,我们称之为打仗的片子,看打仗的片子不但男孩子爱看,女孩子也爱看,大人们、老人们也很喜欢,《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等,就是这类片子的代表。正是因为受战斗片的影响,潇湘人就有了一个八一情结,近两年来,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节目的片头也用上了八一厂的片头呢。除战斗片外,排在第二位的,应当是革命现代京剧了,看京剧,是中老年人的最爱,年轻人也不甘落后。《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海霞》等等,是我们当年屡看不厌的红色经典剧。随着时代的变迁,露天电影的主题在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遂渐往生活片、爱情片方向改变。关于这类片子的印像已不太深了。记忆中,令我们等得最久的片子是《苦菜花》,大概在最终看到此片的二十多天前,就有各种关于《苦菜花》的传闻通过不同的途经在村庄里传播,说此片如何如何好看,直念得我们心痒痒的,以至于为了看此片,我们二十多个常走村赶场看露天电影的影迷们看遍了周围十数个村,最终是在离家八里路 远的炉边村看了个“首映”。
那时看露天电影,几乎是人们唯一的精神享受和消费,所以几乎场场人山人海。有些人因为路远,赶到时银幕正面方向都找不到位置了,就干脆看“反电影”,也就是站到银幕背面去看,这样,即始人物反向,但总能看个全景,比起在正面远而偏的位置踮起脚尖看要舒服得多。我大概看了两三次这样的“反电影”。正影反看,也很有趣的。
看露天电影,如果是在本村本院看,散场时就很方便,你尽可以先坐着不动,看外村来的影迷们轰然间散去,再看工作人员收场。如果是在外村看,电影一散场,就得急忙往回赶。在外看电影,散场回家时,还会发生许多的故事,有些可能比看电影本身还出彩呢。每当夜黑之时,电影散场后,以放映场为中心,四周的道路上,一条条手电光、草把、葵花棒火把组成的灯龙、光龙蜿延而去,蔚为壮观。而当稍有月光时,有时散场的人们沿着乡间小道行走,突见前面一片雪白的大坪,就有人喊要点白当走,结果竟有人扑通一声,一下踏进鱼塘,弄个落汤鸡享受享受,还“博得”一片笑声。原来那“白当”不是晒谷坪,是水面,不能走的。记得象这种情况,最多一次掉进鱼塘的有三人。我没有亲历看完电影再到鱼塘“游泳”的体验,但我亲睹过这一幕幕精彩的“表演”,表演夜泳的人往往还很开心呢。
露天电影,带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