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定纷止争的特定场所。法官庭审语言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对案件事实的审理还会影响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笔者通过近两年来的观察和调查,发现现阶段我们法官的庭审语言还很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法官庭审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态度粗暴,随意打断庭审参与人发言
不耐烦的法官在法庭审理中并不少见,特别是有些年轻的法官,一味追求高速、高效,某一个观点只要当事人陈述到了,其他的赘述都会使得他们失去耐性,他们会马上打断当事人对于事实细节的陈述。这样的行为会让当事人觉得没有受到法官的尊重或是认为法官对自己有意见,引起当事人不必要的猜忌。有时法官甚至与当事人或代理人起争执,使本应严肃有序的庭审变成攀比嗓门的场所。
(二)喋喋不休,经常重复庭审参与人的话语
有的法官庭审中用语罗嗦,对一些法律规范反复进行解释。比如有些法官向当事人解释“回避”时,反反复复解释“如果你们认为这个案子的审判人员、书记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不适合审理本案,可以申请回避。就是说认为法官与对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接受过对方当事人吃请或是有其他不正当往来的,可以提出申请。”法官喋喋不休讲半天,可是还没有讲清回避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事人的申请指的是什么?还有些法官喜欢重复当事人的话语,这种转述行为其实很容易让另一方当事人觉得法官跟对方有往来,在暗中帮助对方,从而对法官的中立立场产生怀疑。
(三)动作、表情、声调过于夸张
有的法官庭审中语调抑扬顿挫,说话时动作、表情比较夸张,让人感觉带有明显感情色彩。例如有的法官在一方当事人或代理人发言时笑出声,有的法官在庭审中耸肩、怒目,还有的法官反应迟钝、哼哼唧唧,这些都会让当事人觉得庭审不严肃,法官不专业、不可信。
(四)武断、事前判断
有的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没有做到小心、谨慎,逻辑不严密,甚至在庭审结束前即对案件性质作出判断。例如,法官问“被告,你讲讲你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多长时间了?”案件都没有审理完毕,如何认定被告生产、销售的就是一定假冒伪劣产品呢?法官的主观臆断、未审先定,很容易让当事人反感,甚至形成对立情绪。
二、 法官庭审用语不规范的原因
为何法官庭审语言会如此不规范呢?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法官自身对庭审语言的重要性缺乏合理认知,他们或认为庭审语言无关紧要,用不好也无伤大雅,只要审清楚案件事实即可;或是因为自身性格原因,情绪容易波动,致使语调、动作不协调、不自然;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庭审语言的问题,也从未想过自己的庭审语言是否存在不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法院对庭审语言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对庭审语言的规范及考核,使得法官放低了对自身庭审语言使用规范的要求。
三、规范法庭庭审语言的建议
对如何加强法官庭审用语的规范,笔者建议:(一)制定专门的庭审语言规范,对法官的庭审语言进行制度化约束,让法官了解到法庭上的讲话要谨慎而合法;(二)利用电子设备对庭审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组织法官相互点评,通过庭审过程的再现及同行的指点,让主审法官发现自己在平时的庭审中存在的问题;(三)积极推行庭审能手示范庭工程,号召其他法官观摩、学习,让法官更直观的感受何为精准、规范的庭审语言、语调及动作;(四)法院应加强对庭审语言能力的培训及考核,每年评选庭审语言最规范的法官予以表彰奖励。(五)法官应当重新认识庭审语言的重要性及意义,加强自身约束,通过观摩学习,发现自身庭审用语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