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审判研讨
微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路径探析
——以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为视角
作者:王雁  发布时间:2014-03-06 08:21:19 打印 字号: | |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反腐、微博反腐、微信反腐已俨然成为我国公民监督的新方式与反腐的新手段,在对推进政府反腐败工作和落实公民民主参政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面对网络舆情的直接性、互动性、复杂性、偏差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纪检监察机关正确利用和应对网络舆情,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网络涉腐舆情应对的北京着手,分析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涉腐舆情  纪检监察  反腐倡廉 

  “每一个网民就像是一个个摄像头在紧盯着特殊利益群体。网络成为‘全天候的反腐利器’,它的威力在反腐败斗争中一次次得到彰显”,网络反腐已成为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和参政权的主要方式。

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正确利用和应对网络涉腐舆情对做好纪检监察工作意义重大。

一、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工作开展之背景概述

  (一)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互联网发展的规模现状及现阶段反腐新形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2 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6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 2011 年底提升 3.8 个百分点;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2013年2月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反腐倡廉分项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如果要举报,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这些数据综合显示了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监督的主要方式已从传统的信访举报转变为微时代下的“网络反腐”。

二、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纪检监察部门应对网络涉腐舆情的基本流程是“前期准备(网络涉腐舆情的收集、导入处理系统)—受理登记(包括仔细阅读、分析)—办理处理—回复反馈”。目前该项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前期准备工作难度大:信息量和发声平台众多。

  1.网络反腐舆情鱼龙混杂,应对工作的质和量接受考验。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网络反腐陷入真假难辨的混乱无序状态且低俗化。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能发声”的网络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以多种形式迅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其直接性、互动性、复杂性、偏差性以及突发性特点,增加了网络反腐舆情工作的难度,冲击着应对工作的开展。

  2.网络反腐“正规军”虽初步成形,但遭遇“体制内火热,体制外冷清”的尴尬。

  为从源头上规范网络涉腐舆情的“发声”,形成正规的网络体制十分必要。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作为中央纪检部门的主要对外窗口正式开通。在此之前,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新浪、搜狐等主流商业网站就已经同步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分别链接五部委网络举报平台。这些“官方”的监督举报平台以相对正式有序的形式,使各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各司其职的同时,共同汇聚成了我国网络反腐的“正规军”,与早已蔚然成风的“民间反腐”形成合力,共推反腐倡廉。然而,虽然“体制内”寄予了高期望,但从笔者对30名普通网民的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人都未听说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未登陆该网站,仍有不少网民习惯于把所掌握的情况公布到网上,激发公众评论、转发,绑架舆论,“迫使”有关部门重视。

  问题1、你是否有听说或登陆过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64%的人没听说过,27%的人听说过,但未登陆;9%的人有听说,有登陆。   

  问题2、 你更愿意采取哪种形式进行网络反腐?78%的人支持微博、微信、论坛等公共平台,仅22%的人支持政府正规举报网站。 

  (二)受理登记效率受制约:网络涉腐舆情应对软、硬件都受制约,不孚众望。

  该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缺少”:一是缺专门机构。从目前网络舆情的采集、研判和处理工作分配来看,大都分由纪委各部门分项负责,各部门之间虽然有沟通,但缺乏整体性的部署和调配,滞后推诿现象容易成为网络涉腐舆情处理的蛀虫。二是缺少专职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有关网络舆情工作大多是兼职,没有专人对网民的“网络情绪的宣泄”给予及时的回应和疏导,舆情反馈大打折扣。三是缺少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基本是“带着镣铐跳舞”,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经费预算和支出中几乎没有该项。在快节奏的网络微时代,这些保障机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满意程度。

  (三)办理处理不到位:网络涉腐舆情应对流于形式,损害政府公信。

  网络涉腐舆情应对中,部分单位和领导对网民关心的话题、实践迟于回应或回应流于形式,不仅伤害了网民的举报热情,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信任度。由于对网络反腐舆情工作缺少主动意识和责任心,对网络热议的涉腐舆情的缺少足够的研究分析、检查落实,很多网络谣言被热炒,以假乱真。2012年 “表哥”杨达才落马后,网络疯传陕西省分管安监的副省长李金柱在常委会上发言包庇杨达才。后虽经有关方面证实,此传言为谣言,但仍旧有部分网民怀疑“澄清事实”的真实性。

三、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软件”基础: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学习,建设专业队伍。

   1.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转变“官本位” 的思想、“权大于法”的工作作风,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要增强主动意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与网络媒体、网络平台打交道的能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把关注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一种常态任务来抓。二是要加强责任意识。把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当作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落实,并将之纳入到各级领导的综合目标考核范围。三是要加强创新意识。网络涉腐舆情作为公民行使监督权、表达权的一种新形式,传统的回复和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公民反腐倡廉的诉求,要不断创新舆论引导方法以适应新任务。

   2.加强学习。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服务党的廉政建设。其次,要加强舆情应对知识,进一步提高网络涉腐舆情的研判、处置和网上引导舆论的能力,回应网民群众参与支持反腐倡廉工作的诉求。

  3.有条件建设网络涉腐舆情应对的专业队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时机和专业度对于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非常重要。有条件的纪检监察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和加强网络发言人队伍,及时了解和掌控本机关有关政策的落实、部署和推进;建立涉腐舆情观察队伍,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重要信息。

  (二)改善“硬件”设施:完善意见发声平台,搭建科技载体。

  首先,完善意见发声平台,从源头净化涉腐舆情。通过加强宣传,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网络媒体做好“中国纪检监察网”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网站的优势;通过典型反腐案件处理,提高网民利用“正规军”发布涉腐舆情的积极性。

  其次,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实现管理现代化。利用该监测系统与主流网站的自动对接、网络涉腐舆情的自动跟踪监控,实现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智能、高效管理。

  再次,要创新舆论引导方法,积极主动与舆情互动并引导舆情。目前,有不少纪检监察机关开通了官方微博,与网民进行实时互动。如2012年11月22日,广州市纪委以官方微博“廉洁广州”对网传“房婶坐拥24套房产”一事作出微回应:网贴称广州城建退休领导李芸卿,系原广州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属下设计院退休高级工程师,未曾担任该单位行政职务,非中共党员,1997年退休。该举措不仅在第一时间为网民答疑解惑,保障了网民的网络监督权和参与权,而且成功引导了反腐舆情,使政府避免了深陷信任危机。

  (三)健全机制,实现法治化管理。

  1.建立、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工作机制。首先,建立统筹机制,做好网络涉腐舆情的组织协调工作。其次,健全收集、甄别和研判机制,常态化追踪和跟进网络涉腐舆情并科学分类。再次,健全网络涉腐舆情的引导干预机制,重视舆论引导和“意见领袖”“网络大V”的培养,实时参与网络讨论和微博互动。最后,健全网络涉腐舆情的预警处置机制,抓好甄别、线索排查、核查、信息反馈各个环节的预警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2.完善立法,将涉腐舆情应对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一,将网络监督纳入法治化。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础上,利用法治对网络涉腐舆情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切实保护好网民的网络监督权、表达权、参政权的同时,对网络造谣出现的侵权现象依法处罚;在倡导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反腐工作的同时,做好检举、揭发者的安全保障工作,通过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避免打击、报复。

  第二,纪检监察和司法无缝对接,反腐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依法治国。纪检监察在查证属实的网络涉腐舆情案件中,除了应查处涉案人员违纪行为之外,还应注意与司法对接,依法对其违法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立法机关则应完善相关立法,规范有关程序性操作和对接依据。

1.杜创国, 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1).

2.曾润喜. 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9,( 18) .

3.上海市纪委:关于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研究与思考[R].北京.中国纪检监察报社,2012.01.04.
来源:祁东法院
责任编辑:曾芬芬
联系我们
地址:湖南省祁东县富民路72号 邮编:421600 诉讼服务电话:0734-6368535 涉诉信访电话:0734-6368548 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734-6368520 举报邮箱:qidongxst@qq.com qdxfyshb@163.com